陈富强
我在阅读加西亚·马尔克斯、莫言的小说时,发现一个十分明显而有趣的现象,他们的笔下都会密集出现一个地名,比如马尔克斯的马贡多。马贡多首次出现是在马尔克斯的短篇小说《枯枝败叶》中,之后成为《百年孤独》一书的中心地点。他在许多小说中都使用了马贡多这一地名。高密东北乡则覆盖莫言的绝大多数小说。接着,我又发现,许多优秀的作家都会将笔触持续对准一个他们熟悉的地方,比如茅盾的乌镇,张爱玲、王安忆的上海,陈忠实的白鹿原。他们或者是亲历者,或者是旁观者,但这些或存在或虚构的地方却因为他们的书写而成为文学的经典。
有一瞬间,我觉得我也可以从模仿大师的作品起步,书写一个江南小镇。于是,我创作了一些以未庄为背景的民国题材中篇小说,先后在《江南》《红岩》《特区文学》等刊物发表。但很快,我发现自己遇到了一个瓶颈——我怎么写,也达不到自己设定的高度。我意识到,真正适合我的写作通道并未完全打开。
大约15年前,我采写了第一部电力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《和太阳一起奔跑》,我有一种感觉,我从业多年的能源行业或许可以是我创作的马贡多和未庄。在后来的十多年时间里,我先后创作了能源题材长篇报告文学《中国亮了》《铁塔简史》《源动力》等。2018年南方冰灾发生时,我第一时间抵达现场,采写了中篇报告文学《保卫电网》,这是最早出现的抗冰灾文学作品,在《国家电网报》首发后,被不少报刊选载,并获得当年度的全国报纸副刊文学作品金奖。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,我又应邀创作了中篇报告文学《国家动力》,这是一部以较短的篇幅相对全面地描述中国电力工业70年沧桑巨变的报告文学作品。全球能源互联网是一个相对新的命题,也是改善地球环境很有力的中国方案。我以能源互联为主题采写了《能源工业革命——全球能源互联网简史》,这是国内第一部融学术、科普、简史、文学于一体进行写作的文学作品。
我有一种进入时光隧道的感觉。自1882年中国有电以来的历史,我几乎了然于胸,这是一个蕴藏量非常丰厚的文学富矿,只要我愿意当一名勤奋的采矿工,我可以挖到煤、挖到石油、天然气,甚至钻石和黄金。
在经过较长时间的摸索后,我确定自己已经找到了创作的航标。我告诉自己,只要沿着这个航标前进,就有可能抵达创作的彼岸。